微光取燈,擎火共行。10月11日上午,第四期“取燈沙龍”讀書(shu) 分享交流會(hui) 在南區四號教學樓315會(hui) 議室舉(ju) 行。文學院2019級全體(ti) 新聞與(yu) 傳(chuan) 播專(zhuan) 業(ye) 碩士研究生與(yu) 張成良教授、袁豐(feng) 雪教授、薑娜博士一同圍繞《天真的人類學家——小泥屋筆記》展開了討論。
《天真的人類學家——小泥屋筆記》不同於(yu) 以往同學們(men) 所閱讀的書(shu) 目類型,拋去了複雜枯燥的學術概念,用幽默風趣且真實的語句來向讀者展示田野調查的日常。
薑娜博士專(zhuan) 精文化人類學研究,從(cong) 事大量田野調查,不僅(jin) 為(wei) 同學們(men) 解釋了“文化結叢(cong) ”等知識點,提出的“僑(qiao) 匯、僑(qiao) 批”等字眼還使同學們(men) 眼前一亮。張成良教授拋出的宗族文化概念,特別是以龍口市西河陽村村落為(wei) 例,與(yu) 同學們(men) 展開了激烈的討論,提出的“技術近視”和“文化近視”令同學們(men) 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。袁豐(feng) 雪教授更是將新聞采訪中的深度采訪與(yu) 田野調查展開相比較,告訴大家凡是生存的東(dong) 西都具有相似性。三位老師,分別以不同角度為(wei) 同學答疑解惑,並拋出新穎的思考點令同學們(men) 收獲頗多。
此次“取燈沙龍”讀書(shu) 分享會(hui) 活動開闊了同學們(men) 文化人類學的視野,明確了田野調查的著手點,更好的掌握了調查技巧。同學們(men) 也表示對田野調查以及文化人類學方麵有了更大的興(xing) 趣。(文學院 撰稿:盧一銘 張成良 於(yu) 佳楠 審核:張天波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