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學們(men) 好,我是魯東(dong) 大學文學院教授秦躍宇,很高興(xing) 有機會(hui) 來跟大家談談中國古代經典詩歌的魅力。說到古代經典詩歌,我們(men) 都不陌生,從(cong) 小到大,從(cong) 家庭到學校,我們(men) 都背著各種經典詩詞長大。但是,很多詩歌大家耳熟能詳,真的就吃透了其中的韻味嗎?
接下來,我就以初唐詩人劉希夷以及他的代表作品《代悲白頭翁》為(wei) 例,帶大家感受一下中國古代經典詩歌的魅力。秦代呂不韋所編《呂氏春秋》有句話叫做:“嚐一臠肉而知,一鼎之調。”我們(men) 可以把古人的“鑊”和“鼎”理解成今天的火鍋,其意思就是說:嚐鼎裏一片肉,就可以知道整個(ge) 鼎裏所調製的肉的味道。那麽(me) ,我想,我們(men) 品味一下劉希夷的《代悲白頭翁》,差不多就相當於(yu) 品嚐大鼎火鍋裏的一塊肉了吧。
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用一句話概括,就是:一首詩引發的血案!劉希夷詩中最為(wei) 人們(men) 熟知的千古名句是:“年年歲歲花相似,歲歲年年人不同”,這句話竟然最終成為(wei) 了其人生命運的的自我寫(xie) 照。根據記載,劉希夷的舅舅宋之問特別喜愛這兩(liang) 句尚未公開發表的名言,一直想將版權據為(wei) 己有而不得,終於(yu) 惱羞成怒暗害了劉希夷的性命。此事雖不見於(yu) 正史記載,但是確實呼應了《代悲白頭翁》詩中表達的“花落人亡”悲愴情懷和悲劇結局,因而廣為(wei) 後人采信。
《代悲白頭翁》可以看做是唐初版《悲慘世界》。這首詩的主題句“年年歲歲花相似,歲歲年年人不同”,之所以提綱挈領振聾發聵,是因為(wei) 其於(yu) 這十四個(ge) 字的無聲處發出了洪鍾大呂一般的追問:人死了以後有靈魂麽(me) ?花開花謝,花謝花開,重新綻放依然鮮豔,人生的過程與(yu) 之相比多麽(me) 遺憾,多麽(me) 無奈!作品中“傷(shang) 春惜花”與(yu) “人生無常”的主旨,是在對哲學意義(yi) 上探討終極關(guan) 懷問題的回答,這種情懷與(yu) 情感古今中外都有文人不斷地去闡發、抒寫(xie) 。
在我們(men) 現代影視作品中,也常能發現相似的主題。比如近來上映的馮(feng) 小剛的電影《芳華》,其主題就是關(guan) 於(yu) 青春的執念:花落人亡,心態已老!在大量的例如《那些年我們(men) 一起追的女孩》與(yu) 《致我們(men) 終將逝去的青春》之類電影上映之後,馮(feng) 小剛也趕了一場青春電影的晚集,告訴自己和所有人:那些年真的已經飄逝不再回來了!
所以,借助劉希夷的名句“年年歲歲花相似,歲歲年年人不同”,我幫助馮(feng) 小剛的電影做了一張很有特色的宣傳(chuan) 海報,上下聯就是劉希夷的原話,橫批“追憶似水芳華”。從(cong) 文案宣傳(chuan) 的角度而言,大家覺得是不是很有文藝範兒(er) ?我們(men) 的古典詩歌在現代生活中的確是常用常新啊!
其實,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任何名作與(yu) 名句都存在有跡可尋的出處和前因後果。劉希夷《代悲白頭翁》中借用青春少女感歎鮮花凋謝對比映襯的形象與(yu) 思路,乃是化用前人如漢代樂(le) 府民歌宋子侯的《董嬌嬈》,例如其中“洛陽城東(dong) 路,桃李生路旁。花花自相對,葉葉自相當……秋時自零落,春月複芬芳。何時盛年去,歡愛永相忘。”
還有南朝梁武帝蕭衍的民歌仿作《東(dong) 飛伯勞歌》,例如其中“女兒(er) 年幾十五六,窈窕無雙顏如玉。三春已暮花從(cong) 風,空留可憐與(yu) 誰同。”兩(liang) 兩(liang) 對比,形象比附與(yu) 遣詞造句方麵的相似程度不言而喻。
劉希夷的這首詩以及這句詩,成為(wei) 千古經典名作,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。當時及後世,都有人摹仿,甚至剽竊。唐五代後蜀有個(ge) 韋毅編選《才調集》,其中選錄賈曾的一首作品《有所思》:洛陽城東(dong) 桃李花,飛來飛去落誰家。幽閨女兒(er) 愛顏色,坐見落花長歎息。今歲花開君不待,明年花開複誰在。故人不共洛陽東(dong) ,今來空對落花風。年年歲歲花相似,歲歲年年人不同。”這完全是剽竊了劉希夷的主題和詩句,利用了原詩的意象和語言重新組裝,甚至連宋之問以命相逼的最讚賞的兩(liang) 句也據為(wei) 已有。
再有比較大影響的,化用劉希夷的構思和語詞比較巧妙的恐怕就是清朝曹雪芹所作《紅樓夢》中的《葬花吟》了。《葬花吟》中的那句“一朝春盡紅顏老,花落人亡兩(liang) 不知”,在電視劇中隨著主題曲的流傳(chuan) 更加廣為(wei) 人知,同樣是悲春傷(shang) 秋的意境,其構思暗含了劉希夷詩歌的主旨。
我們(men) 可以大膽推測,曹雪芹童年一定學過《代悲白頭翁》吧。跨越唐代和清代的時空距離,兩(liang) 位作者以此主題遙相呼應,讓我們(men) 感受到文氣的自然流動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是多麽(me) 美妙和諧。
如果你是對中國古典文學感興(xing) 趣的高中學子,希望大家能夠選擇漢語言文學專(zhuan) 業(ye) 繼續你的追尋之旅。在大學裏,我們(men) 通過必修課程“中國古代文學”及一係列選修課程,在袁世碩先生主編的三卷本《中國古代文學史》和鬱賢皓主編六卷本《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》的古典世界中進一步領略中國優(you) 秀傳(chuan) 統文化。其中,包括了部分大家已經知曉,以及很多尚未接觸過的,作家及其詩、詞、文、賦等經典文學作品。經過兩(liang) 個(ge) 學年四個(ge) 學期中國古代文學專(zhuan) 門課程的學習(xi) ,屆時,同學們(men) 將會(hui) 紮實掌握古代文學發展的脈絡,深刻理解重要作家、作品以及相關(guan) 文學背景與(yu) 現象,在高水平專(zhuan) 業(ye) 教師的引領下不僅(jin) “知其然”,而且能夠進一步“知其所以然”。
說到這裏,我必須介紹一下我所在的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。目前,教研室共有12位老師,其中獲得博士學位者11人,教授4人,副教授2人,講師6人。應該說,這是一隻充滿活力、學養(yang) 深厚的師資隊伍,他們(men) 將會(hui) 是你品味中國古代經典文學作品魅力旅程中的良師益友。
最後,這一切的一切,正如魯東(dong) 大學文學院教學樓門口景觀石上所鐫刻的四個(ge) 大字“斯文在茲(zi) ”,展現了我們(men) 共同追求的國學與(yu) 傳(chuan) 統文化傳(chuan) 承的內(nei) 蘊。這裏是斯文之地,我們(men) 在這裏等你,歡迎大家報考魯東(dong) 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(zhuan) 業(ye) 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