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榴花大講堂第18講成功舉行-米兰体育全站

新聞動態

學院動態

當前位置: 首頁 -> 學院動態 -> 正文

石榴花大講堂第18講成功舉行

信息來源: 發布日期:2019-09-12

9月9日晚,文學院演播廳座無虛席,掌聲迭起,由文學院石榴花讀書(shu) 堂和《石榴花》雜誌主辦、文學院團總支協辦的石榴花大講堂第18講在此舉(ju) 行。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全球現象研究部副教授河合洋尚博士做了《環太平洋的“旅行者”》的主題報告,文學院教師袁向彤、薑娜、黃修誌、王起參加,薑娜擔任主持和即席翻譯。除文學院大一部分新生和老生外,本次講堂還吸引了全校其他學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前來聆聽。

河合洋尚博士長期致力於(yu) 景觀人類學、環太平洋區域的客家跨境民族誌研究,他在本次講堂上主要講述了從(cong) 本科到博士後的求學、治學和環遊世界的經曆,以客家研究為(wei) 線索介紹了自己在華南地區和環太平洋區域的“多地點田野考察”。他在本科階段初次接觸文化人類學並由此產(chan) 生興(xing) 趣,嚐試研究神戶的城市空間,後因在歐洲讀書(shu) 的契機開始學習(xi) 景觀人類學,並運用該理論與(yu) 方法到中國廣州、雲(yun) 南等地進行田野考察,學習(xi) 當地方言,研究民俗文化。進入廣東(dong) 嘉應大學客家研究院工作後,他正式進行客家研究,並突破國別限製,親(qin) 赴環太平洋各地區進行多地點調查,驗證客家文化融入全球網絡中的曆史與(yu) 現實。

整場報告,河合博士用漢語講述,現身說法,風趣幽默,對同學們(men) 尤其是大一新生做了一場成功的跨學科、跨文化、文明互鑒的通識教育。他一方麵介紹了環太平洋地區各國文化的異同,激起了同學們(men) 的好奇和震撼,啟發大家尋找自己的興(xing) 趣,另一方麵也回憶了在文化碰撞、語言學習(xi) 、田野調查中的諸多甘苦,為(wei) 同學們(men) 在求學和研究方麵做了生動的榜樣示範,引導大家形成敢於(yu) 吃苦的精神。

提問環節氣氛高漲,同學們(men) 踴躍發言,圍繞“西藏田野調查的語言衝(chong) 突”“景觀人類學和其他人類學的區別”“怎樣看待環太平地區文化交流的曆史因素”“如何看待民俗文化中的語言遺失問題”“如何結合他者眼光研究中國”等諸多問題進行提問,在薑娜老師的即席翻譯下,河合博士都做了認真回答。

最後,黃修誌做了總結發言。他結合和合博士的報告和同學們(men) 的提問,引導大家思考:書(shu) 籍和語言是發現新世界和創造新自己的窗戶和鑰匙,應勇於(yu) 走出自我;應認識我國從(cong) 司馬遷《史記》到毛澤東(dong) 《湖南農(nong) 民運動考察報告》的田野調查傳(chuan) 統,讀萬(wan) 卷書(shu) ,行萬(wan) 裏路;應從(cong) 全球視野看曆史、國家和個(ge) 人,實現與(yu) 世界和他者之間的有效交流。

據悉,文學院石榴花大講堂是由新型學生社團石榴花讀書(shu) 堂具體(ti) 組織,從(cong) 去年九月到現在已經成功舉(ju) 辦了18講。它以“打開一扇窗,照進一道光”為(wei) 口號,以立德樹人和探索新文科教育為(wei) 目標,構建魯大師生閱讀共同體(ti) ,現已成為(wei) 全校知名的學生自辦講堂。今後,石榴花讀書(shu) 堂將繼續邀請校內(nei) 外知名專(zhuan) 家和青年學者,在跨學科、跨文化、文明互鑒、立德樹人方麵舉(ju) 辦一係列報告,同時舉(ju) 辦多種特色活動,辦好新型校園刊物《石榴花》雜誌。(文學院 撰寫(xie) :路棣、莊琦、黃修誌 審核:胡曉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