魯東(dong) 大學文學院教授黃修誌跟大家聊一聊經典閱讀。
宋代詩人陸遊在《老學庵筆記》中提到,宋代初年推崇《文選》,以至於(yu) 文人士子說:“《文選》爛,秀才半。”大家知道,這裏的《文選》是南朝昭明太子組織文人編選的一部詩文總集,地位很高,流傳(chuan) 很廣,堪稱一本傳(chuan) 誦千年的“優(you) 秀詩文選”。但到了清代,又出現了一本“優(you) 秀作文選”,雖誕生時間很短,但其文學影響被魯迅先生評價(jia) 為(wei) 可以與(yu) 《文選》並列。
這就厲害了!那麽(me) 這本“優(you) 秀作文選”是什麽(me) 書(shu) 呢?它作為(wei) 後起之秀是如何實現“逆襲”的呢?我們(men) 通過此書(shu) 可以了解到哪些經典閱讀之道呢?
這本書(shu) 就是《古文觀止》。與(yu) 《文選》編者的顯赫地位不同,《古文觀止》的編者是清代康熙年間的兩(liang) 位“草根”文人——吳楚材、吳調侯叔侄二人。起初,《古文觀止》隻是給私塾的孩子們(men) 學習(xi) 古文用的教材,但很快就傳(chuan) 到神州大地和周邊域外,到現在已經風行三百多年了。
我們(men) 知道,任何一種新生事物的成功,不僅(jin) 是內(nei) 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,也是曆史與(yu) 現實共同激蕩的產(chan) 物。因此,《古文觀止》的成功,不僅(jin) 與(yu) 自身的突破創新和兼收並蓄有關(guan) ,也是因為(wei) 它很好地適應了某些傳(chuan) 統和當時的風氣、需求。
首先,《古文觀止》以年代為(wei) 經、作家為(wei) 緯,按照從(cong) 古至今的順序選注了222篇著名文章,以散文為(wei) 主,兼收韻文、駢文,從(cong) 首篇《鄭伯克段於(yu) 鄢》到末篇《五人墓碑記》,上至先秦,下迄明末,基本打通了古代文章的發展脈絡。其次,它文史哲並容,不僅(jin) 收錄文學類文章,還特別注重收錄史學類和經學類文章,如從(cong) 《左傳(chuan) 》《國語》《戰國策》《史記》四本史書(shu) 中就選了73篇文章,占了全書(shu) 的三分之一。再次,它的文章評注也在兼采各家之長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,便於(yu) 誦讀,同時疏解上下文意,交代典故、背景和人物關(guan) 係。這一套評注係統就像今天教科書(shu) 中的助讀係統,非常便於(yu) 初學者。
自宋代開始,不少學者文人就為(wei) 了科舉(ju) 考試而編印文章選本,如真德秀《文章正宗》、呂祖謙《古文關(guan) 鍵》、謝枋得《文章軌範》等等,這些文章選本還要加上評點或評注,引導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要旨和寫(xie) 作方法。到了明清,評選文章成為(wei) 時代風氣,比如茅坤選輯的《唐宋八大家文鈔》使“唐宋八大家”這個(ge) 稱呼首次出現,就連康熙皇帝也親(qin) 自選編《古文淵鑒》,後來桐城派姚鼐也編了《古文辭類纂》。因此,在明清複古風氣、印刷文化、科舉(ju) 取士、選文傳(chuan) 統的影響下,更精簡、更清朗的《古文觀止》取得成功便水到渠成。
我們(men) 應該看到,明清是中國文學、中國文化“經典化”的時代。什麽(me) 叫“經典化”呢?“經典化”是指前代作品被後世認可、建構或製造成經典的過程,一些作品產(chan) 生後需要後世的檢驗、過濾、評論、引用、複製、編選、轉化後才能凝定為(wei) 經典。以《古文觀止》為(wei) 代表的文章選本就充當了對前代文章進行“經典化”的媒介,哪些文章可以選入其中,體(ti) 現或影響著當時人們(men) 對這些文章的認可程度,比如《古文觀止》收錄“唐宋八大家”文章共78篇,也占到全書(shu) 的三分之一。
從(cong) 語文教材發展史來看,《古文觀止》應該是編選經典文章的一個(ge) 功臣,後來從(cong) 民國時期的《國文百八課》到今天的中學語文教材,所選古文基本超不出《古文觀止》的範圍。張誌公先生說起古人教孩子寫(xie) 文章,“至少要教他們(men) 讀熟二百來篇古文,再少不夠,過多也不必,因為(wei) 隻要具備了基本的能力,學生就可以自己去廣泛涉獵,不需要由老師一句一篇地來講了”。由此觀之,《古文觀止》的體(ti) 量恰到好處。
記得十八年前,我正上高一,第一次遇到《古文觀止》就被迷住了,所以當時省吃儉(jian) 用買(mai) 了一本,它一直陪伴我走到現在,也影響了我後來的求學,從(cong) 此踏上了文史研究之路。我們(men) 應當善於(yu) 在閱讀經典中,看到作者麵臨(lin) 的時代問題和超越文本的更多信息,因為(wei) 在我看來,《古文觀止》不僅(jin) 僅(jin) 是一部以文章為(wei) 線索的文學史,它寄托了許多更深廣的東(dong) 西,蘊藏了一個(ge) 廣袤的人文世界,曆經千年而不滅。
第一,《古文觀止》是一部中國人的心靈史。我們(men) 可以從(cong) 司馬遷的《報任安書(shu) 》中看到堅定,在王羲之的《蘭(lan) 亭集序》中體(ti) 會(hui) 超脫,在李白的《春夜宴桃李園序》中感受曠達,在歐陽修的《秋聲賦》中聽到悲傷(shang) ,在蘇軾的《前赤壁賦》中觸摸深情。可以說,《古文觀止》聚集了中國人最精致而真實的心靈,千百年過去,我們(men) 仍可借助這些文章與(yu) 那些偉(wei) 大的心靈重逢和對話。
第二,《古文觀止》是一部中國人的精神史。《介之推不言祿》《魯仲連義(yi) 不帝秦》《伯夷列傳(chuan) 》《屈原列傳(chuan) 》《五柳先生傳(chuan) 》《陋室銘》《嚴(yan) 先生祠堂記》讓我們(men) 明白縱然行到水窮處,但世間自有風骨在,浩然之氣照千古。《王孫滿對楚子》《晏子不死君難》《前出師表》《陳情表》《為(wei) 徐敬業(ye) 討武曌檄》《五人墓碑記》讓我們(men) 敬佩那些在生死之際的“逆行者”,他們(men) 的抉擇仍令今人動容或汗顏。
第三,《古文觀止》是一部中國人的思想史。《孔子世家讚》表達了漢代對孔子的尊崇,韓愈《原道》提出儒學“道統”觀念,《嶽陽樓記》凸顯了宋代士大夫“以天下為(wei) 己任”的理想,王陽明《瘞旅文》見證了“龍場悟道”的艱辛。“一切曆史都是思想史”,幾乎每篇文章背後都有著波瀾壯闊的思想背景,我們(men) 若知人論世,便會(hui) 理解不同時代的思想觀念對個(ge) 人生命軌跡、國家政治進程和時代審美文化的影響。
第四,《古文觀止》是一部中國人的智慧史。《左傳(chuan) 》裏的唇槍舌戰,《國語》《戰國策》裏的奇謀妙計,李斯、賈誼、晁錯、魏征的勸諫上疏,都體(ti) 現出中國人最為(wei) 看重的仍是一個(ge) 人的眼光、見識、格局。古人說“士當以器識為(wei) 先”,在我看來,歐陽修和三蘇父子寫(xie) 的史論文比抒情文更精彩,見微知著,縱橫千古論得失,一針見血辨忠奸。
通過《古文觀止》,我們(men) 可以看到,所謂經典文章,不是那些華麗(li) 優(you) 美的辭藻,而是那些令人心向往之、曆久彌新的信念。“古之學者為(wei) 己”,我們(men) 閱讀經典,需要居敬持誌、虛心涵泳、切己體(ti) 察,是為(wei) 了啟蒙自我、滋潤心靈、安頓內(nei) 心、照亮靈魂、撫慰生命、堅定信念。
同學們(men) ,今天我們(men) 就聊到這裏。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”,我期待與(yu) 大家在魯東(dong) 大學文學院相逢,陪伴你們(men) 一起閱讀經典,綻放青春的光芒,踏上思想的遠方。